类别:定向加速 / 日期:2024-11-16 / 浏览:21 / 评论:0
最近,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生前的故居被挂出来拍卖,作价800万美元。
房子位于纽约曼哈顿上东区,有四层楼高和一个地下酒窖,总面积约为427平方米。我们也得以一窥房内细节。
房子外表低调自然,内里也简洁朴实。
客厅用了一面通透光亮的玻璃墙,仿佛天然的画框,将四季化为流动的画作。
卧室
厨房
餐厅
家庭图书馆
都是简简单单,乍看与普通人家无异,但又都透着一份优雅。
正如贝聿铭自己所说的:“设计越简单,往往越有力量。”
贝聿铭夫妇生前,就是这样度过了很多宁静的时光。
陪伴他们的,还有屋里摆设的艺术品。
赵无极《27.3.70》
威廉?德?库宁《棕与白》
雅克·利普兹 《弹吉他的男人》
即使从价格来论,这些艺术品,也远远超过了这栋别墅的价值。
但它们的存在,更是让人看到这位建筑大师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贝家的旋转阶梯
贝聿铭被称作“文化缝隙里优雅的摆渡者”,身上有一种“神秘而儒雅的东方贵族气质”。
他一生没有自己著书立说,或者梳理自己的理论体系。
他说:“我不赶时髦的。”
他说,自己最在乎的,是作品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。
这份修养,也与他背后的贝氏家族有关。
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,从苏州起家,贝聿铭是其第十五世。
这期间,贝家不仅财富雄厚,而且人才辈出,至今不辍。
名门望族都有一个公开的秘密
贝氏在苏州绵延了600多年,最初靠医药起家,之后的十几代在医药、金融、建筑设计、文学、政商等领域都不乏佼佼者。
第十三代贝理泰,被称为“金融世家”,创办了上海银行。
到第十五代贝聿铭达到一个小高峰。
贝聿铭的三个儿子也丝毫不弱,皆毕业于哈佛,现在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。
这不禁让人疑问,历史对贝氏家族有所偏爱吗?
但事实上,贝氏家族也历经战乱无数,也曾家产悉数全交……从巅峰到低谷的状态,都发生过。
和其他大家族落败的命运殊途,贝氏有什么长盛不衰的秘密呢?
其中一个答案很简单,贝氏格外重视教育。
从发迹始,贝氏家族就坚持广储经书,奋志功名。即便在最难时刻都深信:所有的资产都能拿走,只有一样东西拿不走,那就是知识。
良好的教育基底,让贝家的人更容易成功,即便推倒重来,也能东山再起。而当事业成功后,他们更积极地投资后代,让世代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思想。
用教育形成了一个正向的生态循环。
用教育作为大家族“里子”的积淀,在国内外都不新鲜:
美国的四大家族之一罗斯福,走出了两任美国总统,还都毕业于哈佛大学。
著名石油大亨洛克菲勒,不仅教育家族的孩子,还成立基金会投入教育。
世家的公开秘密就是如此——给后代好的教育。
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?
我们都知道教育重要,但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吗?
重金求购各大城市的学区房、排队都进不去的名小学、中学,父母不惜一切把孩子送进去,就是好的教育吗?
考出高分、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,在知名高校深造过,就是好的教育吗?
或许是,但未必。
应试教育中不免有很多功利化和工具化。固然有“效率高”的好处,但也埋下了种种弊端:学校像个职业培训机构,老师流水线般地教学,学生像粘贴复制的工业品。即便有了必备的工作技能,仍时常被焦虑、迷茫、疲惫所困,甚至不知道这一路努力,意义是什么?
这本不应该是教育的归宿。
好的教育,应该是培养“完整的人”。孔子曾说,君子不器。一个完整的人,不仅要有适应社会的技能,还要有超越这些技能的眼界和思考能力。
好的教育应该让我们懂得思考: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才更有价值?为什么要去欣赏艺术?人类痛苦的根源是什么?什么是真正的自由?
如果把好教育的标准具象化,那应该就是哈佛大学通识课的模样。
哈佛的通识课可以说是全世界大学的丰碑和瑰宝。
知名作家、学者刘瑜曾专门为哈佛通识课写过一篇文章:大学应该熏陶的,是一种人文精神。这一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它的“核心课程”上。普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专业课,但在哈佛,它的“通识教育”才是最核心最厉害的。
之所以哈佛通识课让刘瑜笔下不吝赞美,就在于它课程设置的科学性:把八大知识范畴、400多门课程重新划分、分类,给学生们准备了一场从艺术文化、伦理推理,到生命社会、世界宇宙等领域的顶级知识盛宴。
在哈佛,甚至还有个奇葩的规定:专业课能随意选换,但通识课必选。它的教改教授说:我们只是让学生学“所有人都该知道的知识”,这才是通识课的真正地位所在。
这就难怪,刘瑜这样形容看到哈佛通识书单的感受:“就是《廊桥遗梦》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,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,原来都是不算数的,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!”
哈佛学生的表达异曲同工:真正爱上哈佛的那一刻,是拿到通识课书单的那一刻。可见,哈佛通识课含金量多高、多受欢迎!
我们今天向你推荐——《哈佛通识课:改变你和世界的100本书》,它是哈佛、斯坦福等100个教授,一起为大家开设的经典通识课程。
如果你曾在过往的教育中迷茫过,如果你处在对当下生活的困惑中,如果你不想过脸谱一般沉闷的人生……那么这一门来自世界顶级学府的通识教育课,你没有任何理由错过。
那些看似不“实用”的思考,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朴素的疑问。只有正视它们、领悟它们,我们才能像源头活水般,拥有活在当下的力量。
常青藤名校大师云集
带你把书读厚再读薄
你可能听过无数课,但这节课和你之前听的都不一样。
首先,讲课的人都是来自哈佛等世界名校的教授。
近100位社会学、人类学、心理学、政治经济学、科学、美学、文学……等教授,可以说把整个常青藤大学的通识课教授请了遍。
▼部分书单
有人说,如果大学是这些人教,可能人生早就不一样了。
其次,哈佛教授的课会不会学术性强、晦涩难懂?
恰恰相反。真正的大家,功底就在于先把书读厚,再慢慢读薄。他们总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平易近人,四两拨千斤,深刻而简洁。
这是一门讲给普通人的通识课,从来没有走进大学课堂的人,也能听得津津有味。
比如,史学家伊丽莎白·兰百克教授,是这样讲解弗洛伊德《文明及其缺陷》一书的:
她先把我们带回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,找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,再把我们拉回现实,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我们的生活。
她说,人的攻击性与生俱来,也揭开了社交媒体“网络暴力”的本质,让你有更清醒的反思,而不是毫无觉察地沦为“乌合之众”。
100本影响人类世界的好书
温故知新
当这一群聪明人汇聚到一起,他们准备讲些什么呢?
哈佛的学者教授们,选出了100本世界经典书,覆盖了八大学科,每一本都堪称是人类文明历史星河中的璀璨明珠。
▼部分书单
既包含孩子也能读懂的小说、童话,也有晦涩难懂的名著。
同时,教授的讲述绝不是照本宣科,他们擅长挖掘背后的意义,并投射到当下的社会,往往颠覆你的认知,让每本书重新焕发活力。
比如《80天环游地球》,在很多人眼里,它只属于小孩子。
但在chaplin教授的眼中,它看似是个探险故事,却包含着很多隐喻。主人公福克先生正是我们当今人类的写照:相信依靠技术能征服一切。但乌龙的结局似乎在给我们敲响警钟:对于资源的掠取、技术的应用,人类是否过于傲慢和自信?
又如“四书”之一的《大学》,通篇只有205字,你可能会觉得它是老掉牙的古董,有什么可解读的呢?
包弼德教授却从中挖掘出了中国人“教育崇拜”的源头。原来,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焦虑,不是现在才有,而是几千年来深植骨髓的集体记忆。他说,《大学》最大的遗产就是确立了整个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。知道了这点,你再去看现在鸡血的父母、焦虑的考生,也笑不起来了。
总之,你半生都读不完的经典,在这里都能听得到、听得懂,听出对人生的真正改变来。
能力、态度、性格、抱负……这些东西,你从职场课、情商课、爱情课等课程学到的只是“术”。但在经典中,在哈佛老师的解读中,你会得到更多的“道”,而这些底层逻辑,才是改变人生的根基。
一部耗时10000小时的匠心课
这门课由喜马拉雅国内外团队联合,耗时4月倾力打造。据称,每节都经过访谈授课、转录、翻译、编写、录制、配乐等多个工序,平均单集耗时100小时。
它将为你带来:
这门干货满满的人生课程
正在优惠之中
—— 识别下图二维码,购买课程 ——
“一部经典作品,
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,
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,
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见
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”。